高校强势“助跑” 产业向“新”求“质”
发布日期:2024-10-23阅读次数: 154
当前,产学研深度对接与耦合,已成为内蒙古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新格局的“关键一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方合力共创共建,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体系和实践路径,成为我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和不竭动力。
为企业“筑巢” 带产业腾飞
2023年1月30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锡林郭勒盟)循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锡林郭勒盟清洁能源、现代农牧业、生态治理修复、新材料研发应用等领域,开启了多维度深层次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合作成果。
科技赋能退役风光设备再现“风光”。近日,退役风机叶片高值化回收利用中试项目产品在锡林郭勒盟下线。
该项目从立项到落地,始终贯穿产学研“基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2030年,全国累计将有超过3万台风力发电机机组达到退役年限,退役装机容量达4473万千瓦,由此带来的固体废弃物规模将达94.79万吨。仅锡林郭勒盟地区,退役风机总重量约4万吨,而全区退役风力发电机总重量将超30万吨。风机叶片广泛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其中最有回收价值的纤维材料与树脂牢固粘合,难以分离、降解。随着退役高峰期的到来,风机叶片的处置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及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儿。
项目针对退役风机叶片回收与循环利用难点与瓶颈问题,历经十多年研究,完成了废弃复合材料风机叶片绿色精细回收与生态化再利用技术,涵盖绿色回收、规模化装备、再生玻纤/粉煤灰协同利用技术体系。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年处理2000吨的废旧风机叶片高值回收再利用示范生产线,投产后将满足周边200公里区域风场叶片退役与“以大换小”升级发展需求,融合火电、建材等产业,创立风电产业闭环发展的“内蒙古模式”。
“未来项目还将拓展服务领域与应用场景,在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建立有机复合材料固废的低碳、高值、资源化利用产业,助推内蒙古乃至全国绿色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董樊丽表示。
小小“生态工程师”,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9月10日,蚯蚓生态养殖与有机废弃物处理生态循环项目在锡林浩特市启动。“项目将在毛登牧场5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内,建设年产2万吨有机肥和100吨鲜蚯蚓生产线,实现生物有机肥年销售收入1550万元。”内蒙古居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东方介绍,通过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更好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锡林郭勒盟2024年牧业牛存栏236万头,因牛粪堆积无法处置,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直面问题,内蒙古居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合作,集中回收牛粪用以喂养蚯蚓,利用蚯蚓体内分泌的特殊酶分解牛粪,形成富含大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优质蚯蚓饲料,这不仅解决了牛粪肥效低,难以直接用作肥料的问题,而且产出的蚯蚓粪是良好的有机肥,可以进一步开发生物有机肥。
在内蒙古产学研“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高纯氧化铝项目——上交赛孚尔(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平台,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新材料产业园成立的产业化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多个系列的超高纯氧化铝生产线的建设,促进内蒙古铝产业链条进一步向高附加值延伸,有利于解决我国半导体、电子产业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有利于摆脱国内关键材料对国外企业的依赖。
今年5月,农牧绿色种养加循环产业融合综合体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民案村的盐碱地进行推广,有效改善了试验盐碱地的土壤质量,大幅提升了鲜食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同时显著降低了试验地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金秋时节,盐碱地里的鲜食玉米大获丰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我区7个盟市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与当地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21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37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67项。“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创新策源能力,集聚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优质资源,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内蒙古‘落地生金’,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董樊丽表示。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