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里的穿针者

发布日期:2021-05-24阅读次数: 1536

把一根极细的针盲穿到肺里,再让你通过操作机器穿进另一根同样大小的针,使两个针尖对准,能实现吗?



在上海交通大学顾力栩教授手里,就有这么一种长了“眼睛”的针。它能在不停收缩-扩张的肺叶里“动若脱兔”,得益于针上的传感器。


助集成传感器的智能穿刺针,导航机器人黑科技有力地应对着癌症的侵害。要知道,仅2020年一年,肺癌就夺去71万国人生命。在我国,肺癌五年总体生存率仅有15%;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也被称为人类癌症病患死因的第一杀手。


过去,对于患者肺部小于10mm的结节只能继续临床观察或切除(过度治疗)。一旦结节增大需要活检穿刺,难度陡增。一呼一吸间造成的肺部组织漂移使得病灶犹如狡兔三窟,难以被精确捕捉,因而需要反复调针,每动一下针就需要拍一次CT确认位置。以医生经验为主导,难度高,误差精度为5-8mm。更不用说在此过程中,患者也面临着辐射过量的风险,甚至还会有腔内出血、气胸等后遗症。




有了手术导航系统,临床医学的面貌大为改观。当手术定位针的坐标信息反馈到诊疗系统,结合CT图像重建3D模型,医生就能在黑暗迷宫里"目光如炬“,穿刺的平均精度误差仅为2mm。手术时间短、辐射低、并发症几率低。而且肿瘤再也无需切割,取而代之的是注射粒子、冷冻,或瘤内给药,也就是,“用能量解决”。


5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与稀土高新区科技与信息化局合作举办的“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精准手术中的应用”技术对接会上,顾力栩详细描绘了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果。



      

包头市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稀宝博为”)副总经理邢志强对该技术表示极大兴趣,并与顾力栩深入交流了合作方向。会后,顾力栩实地参观了稀宝博为。


      

人到七十古来稀,如今八九十岁也平平无奇。一个提振信心的消息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力争把癌症五年总体生存率从40%提高到60%。当我们生活在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时代里,有理由相信,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未来触手可及。



关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合作举措,于2015年10月以自收自支事业法人的性质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注册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运营,是“政府引导、产学研用融合、金融资本助力”的新型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的专业创新平台。
研究院以“问题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为发展原则,聚焦于新材料及先进制造领域,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为目标,定位于科技与产业的连接器、成果产业化的助推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应用型人才的哺育器,融合技术服务、中试研究、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四大功能。研究院秉承“创新、开放、融合、发展”的方针,注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撰稿:郝娜

图文编辑:郝娜

责任编辑:杨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