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主委黄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 赋能产业创新

发布日期:2025-03-10阅读次数: 89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亟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成果转化通道。”近日,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主委黄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去年10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一揽子举措。计划到2027年,上海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超过2000家。


“我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的传统模式影响下,目前高校院所仍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现象,应用研究不重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人才评价上以‘高水平论文’为标准,聚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工程开发仍处于弱势地位。”黄震说。


黄震认为,构建分类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基础研究成果,以高水平论文发表等为评价标准,将应用研究评价由以论文为导向转向以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导向,将科研人员创业企业、资本融入、吸纳就业、技术转让、税收缴纳、产值贡献等显性社会贡献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同时,优化科研人员创业活动的人才流动机制,切实打开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流动的“旋转门”,落实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制度。


加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投入,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黄震认为,如果将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分为九级,高校院所侧重“从1做到3”,企业侧重“7到9”,将技术产业化、链接科技与产业化之间的“4到6”往往陷入“死亡之谷”。在“4到6”的阶段,政策与资金扶持明显不足。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以合同研究为纽带,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套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相互促进的运转模式。可以借鉴德国相关经验,发挥政府财政资助项目的‘指挥棒’作用,加大针对‘4到6’公共平台建设的政府财政资助力度,通过概念验证、中间验证等过程,将科技新概念、新想法、新方案、新专利等‘青果子’催熟,进而撬动更多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多元化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帮助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黄震说。


在科技成果转化松绑方面,上海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取得了突出效果。以上海交大为例,该校将科技成果“赋权”教师团队,学校不再直接持股,其收益递延至创业成功后支付,破解了科技成果评估等复杂流程带来的低效难题,孵化科创企业175家,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的成果转化交易金额往年约为每年1000万元,在2024年1月至8月实现了4.8亿元。


“这正是机制体制松绑后释放的市场活力。2023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探索100%全部赋权成果完成人。若创业成功,由教师团队向学校支付收益权对价;若失败,则专利转回学校抵消债务。”黄震建议,大力推广“完全赋权”,尽快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条例,提供有力的法规条例支撑,强化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将科技成果交给科研人员和投资持股主体,将“完全赋权”从“盆景”转变为连绵“风景”,用市场手段把高价值科技成果“挖出来”,赋能产业创新。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