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蒙携手育英才丨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联培基地学生风采——2023级材料专业学子龚雪玲
发布日期:2025-08-06阅读次数: 49
沪蒙情深,千里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作为沪蒙科技合作与人才共育的重要平台,2021年获批上海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培基地,依托上海交大顶尖学术资源与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联培基地已招生58位交大研究生,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他们从长三角出发,走向北疆的产业一线,是沪蒙两地间合作的生动注脚。本期,让我们走进联培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学生龚雪玲的成长故事。
2.发表论文2篇
2023年,龚雪玲怀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经过为期1年的校内学习,进入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联培基地开展科研实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材料热处理应用场景,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仍是短板。通过研究院的平台让我能站在学术前沿,直面产业痛点,让所学真正服务于国家所需。”龚雪玲同学说道。
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她瞄准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高端齿轮轴承的热处理难题,开展真空脉冲渗碳技术的研究工作,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她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真空脉冲渗碳全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为工艺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联培企业扎根实验一线,获取宝贵的工艺数据,通过严谨细致地科学整理与分析,持续迭代优化模型精度。这一系列系统性研究,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更是在解决产业工艺难题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赛场淬炼:锻造真知 投身科研
在学科竞赛的赛道上,龚雪玲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姿态。全国热处理大赛的舞台见证了她的科研锋芒。在联培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提高构筑成形技术中热压界面愈合效果的需求,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并结合界面附近的显微组织表征,综合分析了热压温度、热压变形量和压后无压力状态下保温时间这三个工艺参数类型的作用,通过精准优化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了齿轮表面硬度与耐磨性。龚雪玲所在团队高效完成了工艺制定、组织分析及硬度测试等全流程工作,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荣获大赛一等奖。
这段经历成为她攀登科研高峰的基石,深化了她对热处理工艺控制要点的理解,系统提升了科研综合能力与工程化思维,也坚定了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的决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联培基地,在导师的带领下,她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型齿轮轴承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工作,通过与联培单位和组内老师的紧密交流,共同开发了面向工程应用的仿真优化模型,探索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路径。
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一线,龚雪玲的成长诠释了联培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上海交大习得材料科学前沿理论,在包头重点企业直面产线痛点,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再创新”的协同育人路径,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搭建平台。